中華民國自由通訊傳播協會

Association For Free Communication

【社論】新媒體也需守門人

發表留言

傳統新聞媒體式微與所謂自媒體的興盛,是許多國家在傳播科技快速發展下的新穎傳播生態。

毫無限制地網路爆料、網紅的紛紛出籠、隨時隨地不限主題的直播,確實粉碎了前網路時代,以新聞媒體作為公共資訊集中與傳散場域的社會制度。


這的確是個「一人一把號、各吹各的調」眾聲喧譁的時代。從「去中心化」或資訊自由化、多元化的角度而言,這也許是一種進步;然而,假新聞、不實爆料、網路霸凌、網路公審等有違傳播倫理的行為,卻讓人不得不質疑「人人都是媒體」的說法,究竟是時代的進步,還是傳播科技引發的新災難?

於是,一方面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直播達人與網紅出現於社會中;另一方面,則是若干公共知識分子和新聞評論員決定不再輕易發聲,以免動輒得咎,成為網友圍剿對象。「少講話」,成為在新傳播科技時代中明哲保身的第一要項。

的確,在這個百家爭鳴、百花齊放、革命無罪、造反有理的民粹時代中,敢在網路的公共場域中發言,就要有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。因為,在人人都是媒體,大家想說什麼就有管道可以說什麼的環境中,「守門人」的角色僅見於少數還在嚴肅經營的新聞媒體,和特別自律的網站中。扮演平台角色的社群媒體,雖也有內容管制政策,但也只是發揮非常消極被動的守門人功能。於是,資訊管制的機制崩壞了,傳播倫理的問題便愈發嚴重起來。

於是,這就讓我們不得不重新省思,即使在新媒體時代,所謂「新聞」或「評論」到底還需不需要符合傳統新聞專業倫理的要求。那就是:求真求實的基本原則。

在傳統新聞媒體中,所謂新聞或評論,乃至於廣告,都要以經過查證或可以查證的事實為基礎。想說什麼就說什麼,是最大的禁忌。於是,新聞媒體中才設有層層守門人逐級把關資訊的機制,講究的是每一則新聞或評論都要對閱聽人負責,尤其遇到有爭議的、複雜的敏感事件,更是如此。

傳統媒體中的守門人,當然是限縮了新聞工作者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自由,但這種自律,才是新聞專業的展現。如果新聞或評論可以隨便寫寫,沒有任何內容品管的守門把關管制,那新聞事業也就不可能成為受到大眾信賴與尊敬的一種專業。

然而,在新傳播科技時代,人人都可以是媒體,卻不是每個散播「新聞」、「評論」或「直播」的人,在資訊製播的過程中,都會設置守門人的把關機制。網路傳播的便捷,強化了隨時隨地想說就說的自由,卻沒有附帶自動查證資訊的機制。難怪,呼召新時代新媒體人的守門意識,便成為當代新聞倫理研究領域中,最受重視的顯學。

 

 


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
作者:胡幼偉(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)
原文出處:新媒體也需守門人

 

 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